第七屆(2014)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
內容摘要: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努力,中國法院第一次在判詞中公開表示: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活動,始于2008年,由性學家方剛召集,聯合眾多中青年性與性別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共同參與。

“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活動,始于2008年,由方剛召集,聯合眾多中青年性與性別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共同參與。評點活動關注每年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性與性別”事件,致力于在紛繁復雜、存在廣泛爭議的事件中,通過專業的評點,推進性人-權,促進性別平等。
評點強調以性人-權和社會性別平等的視角,進行價值立場鮮明的評點,希望以此引導社會輿-論,促進公眾觀念和意識的改變。
1、掃黃風潮席卷全國

2月,有“性都”之稱的廣東省東莞市開始全面“掃黃”,并迅速波及全國。東莞掃黃卻引起網絡輿-論的強烈反彈,一時間“東莞不哭”、“東莞挺住”的話語反映出大眾對此次掃黃行動戲謔和嘲諷。

4月,多部委下發通告,開展全國范圍的“掃黃打非·凈網2014”行動,多家原創網站被清查整頓,新浪讀書頻道編輯被移交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快播”創始人與多名高管被移送檢察機關起訴。因為對此次凈網行動的尺度和標準不清楚,許多審讀編輯只好擴大違禁詞匯量,使得許多常規檢索變得困難。

5月15日,演員黃海波因購買性服務被北京警方依法行政拘留,隨后被“收容教育”6個月,引發民眾對收容教育制度的質疑。一些法學家簽名支持黃海波維權。
點評:
掃黃力度為近年最強,質疑聲也為近年最大。掃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短期似乎有所“改觀”,但從長遠看來收效甚微。公眾對掃黃的反感未必是對性工作的支持,更可能是對公權力過度擴張的反叛。
傳統媒體對多元性資訊的屏蔽和管制,使得網絡成為公眾獲得性資源的重要渠道,對于不符合主流性與性別規范的人群尤其如此。“凈網”傷害了所有人的性信息獲得權和性自由表達權,更使得性多元群體喪失了“抱團取暖”、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r> 全面掃黃無疑吹響了“道德”高地的號角,為2014年中國社會的“反性”氛圍奠定了基調。
2、“通奸”成反腐“罪名”,“第三者”受暴力攻擊
今年反腐行動披露的**違法違紀行為中,“通奸”總能赫然在列,特別是女官員落馬的媒體報道更加突顯“通奸”話語。

與此同時,民間針對“第三者”的肢體和精神暴力頻頻出現,對公眾人物也是如此。4月,媒體爆料演員文章在妻子懷孕期間出軌,姚笛因第三者身份遭受人身攻擊。學者陳亞亞指出,第三者在法律和道德上均沒有義務對他人婚姻承擔責任,對第三者的暴力應該受到譴責,第三者的人格和權利應被平等對待。
點評:
中國刑法中沒有“通奸罪”,“通奸”雖然目前出現在“黨紀”里面,但執政黨的“黨紀”具有非常強的全民倡導性和廣泛約束力,從而形成一種反對婚外性的社會**,培植了對“第三者”施暴的社會土壤。
“反腐”針對的是權力**,官員的婚外性并不必然是利用公權力滿足個人私欲。如果親密關系中不涉及公權私用,則不應該以道德的名義干涉。反腐語境下的“通奸”話語企圖將“恨**”與 “恨通奸”讓民眾打包接受。反腐活動中“通奸”話語的大行其道,可能涉嫌侵犯隱私與人格污辱,從而削弱了反腐的法治化。
對“第三者”的暴力是民間對“通奸”話語的呼應,兩者共同維護著一夫一妻制的霸權,簡單地將婚外的一方判定為有過錯的,忽視了親密關系的復雜性。
3、性學家遭攻擊
2月,“反色情網”等網站散發長文,攻擊辱罵性學家方剛;6月,西安性文化節,反性人士踢場,宣揚“手淫有害”、“同性戀有罪”、“通奸罪大惡極”; 11月7日,廣州性文化節,性學家彭曉輝演講時被“反性大媽”當場潑糞;隨后,他們在互聯網發出威脅:“這次潑糞,下次潑硫酸”。12月1日,反性人士在西安“公審”金賽、李銀河、彭曉輝、方剛等,向他們的照片潑糞,并點火燃燒。12月,有人在互聯網對李銀河私生活進行攻擊,李銀河憤而回擊,公開了與伴侶的關系。

點評:
人類社會圍繞性的價值觀從來沒有統一過,但對性學家的咒罵與潑糞,已經超出了觀念多元的范疇,屬于赤裸裸的暴力。“愛國”情操和“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其“民粹”言論和暴力行徑的護身符和通行證。反色情網在今年得以大張旗鼓地高調出擊,不能不說與“掃黃打非”的大背景相呼應。在不斷訴諸公民社會的來臨以求得進步的時候,不要忘記保守派的集結和動員,也會訴諸公民社會話語。我們擔心:反性人士粗魯、蠻橫、極端的反性情緒,有一天會被操持著更加高大上話語的保守派或者道德進步主義者接管,“反性”意識形態可能會進一步主流化。

4、“校園反性侵”引發爭議
6月,廈門大學博導吳春明被控性騷擾女學生,在受害者出示了核心證據后,廈門大學開除吳春明黨籍、撤銷教師資格處分。此后,“女權之聲”、“新媒體女性”等女權團體發起有關校園反性侵的聯署聲明,要求教育主管部門針對校園性騷擾制定相關規范。其后李銀河、彭曉輝、方剛等性學者及一些教師和學生也發表聯署聲明,認為單純“反性侵”將導致“反性”,主張全面性教育。

10月9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提出禁止教師行為的“紅七條”,“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也在其中。但女權人士對此也多有反對之聲,認為應建立更規范完善的制度來保障雙方權益,而不是簡單禁止。11月,北京大學副教授余萬里被控“**”女留學生,被開除黨籍、撤銷教師資格,但學校僅認定其與學生為不正當關系。
點評:
性侵犯是對基本**的侵犯,校園反性侵責無旁貸。但由于對性侵的界定及其社會意義有著視角差異,在學界和社會運動界都存在爭議。女權者多認為學生在師生關系中處于弱勢,反性侵是反對不平等的權力關系而非反性,倡導建立校園反性侵機制不是對教師私生活的干涉,而是對其職務行為的約束;而性權支持者則多認為師生關系復雜而微妙,并不必然有權力關系,認定是否性侵犯時應慎重,法律上的無罪推定與程序正義在此也適用,同時應保護個人隱私,過分夸大反性侵話語有導致誣告和誤傷的可能。
在吳春明一案中,女權者的積極介入使得騷擾者終于被處理,校園反性侵行動取得部分成效,但**中對受害者的侮辱性評價仍甚囂塵上,可見反性侵仍然任重道遠。而余萬里事件則提醒公眾,不應簡單否定師生親密關系(婚外戀),將其與性侵同罪。校園反性侵如何落實,需要學界和運動界,尤其是可能的當事人(學生和老師)一起群策群力,通過討論達成基本共識,并在實踐中具體總結,而不是靠簡單粗暴的行政裁定。
5、腐朽的性與性別觀念借“傳統文化熱”壯勢
多個城市興起“女學熱”,東莞等地的“國學館”紛紛創辦“女德班”,提倡“中國婦女傳統美德”。支持者認為,“女學”告訴女性提高修養、運用智慧經營好家庭,有助于化解家庭矛盾;反對者認為,“女學”假借“中國傳統文化”之名,推行傷害婦女權益的愚民教育。

“艾滋病日”期間,有人提出“學習國學”可以應對艾滋病挑戰,“國學防艾”受到嘲諷。包括“反色情網”在內的反性勢力,也以“捍衛**傳統文化”為借口,打擊性的多元權利。
點評:
“女學熱”、“女德班”與“反色情網”一樣,都打著“弘揚傳統文化”、“倡導家庭文明”的旗號,倡導女性“貞操”及“婦德”這些已經在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中被擯棄的糟粕。“國學防艾”同樣強調性禁忌。所有這些倡導,將中國傳統文化等同于禁欲、恐同、守貞,完全無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性與性別的多元包容,無視中國從來沒有西方那樣的恐同歷史。而且,無論何種文化,如果與**和性別平等理念相沖突,就是應該革新的對象。
反對性權與性別平等的力量,借助“國學”受到追捧、舉國上下強調“回歸**傳統文化”之機,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值得我們警惕。
6、全國道德模范變性
8月14日,曾因背母上學的孝舉感動社會大眾,獲評2007度“全國道德模范”的劉霆于廣州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宣布自己要做變性手術。劉霆在媒體面前講述了自己渴望回歸本性的故事,坦露孝道與夢想之間掙扎的心路歷程。劉霆宣布變性之后,浙江省文明辦聯系他希望他不要提及道德模范的身份。道德模范和變性之間的關系引發大眾熱議,許多人對劉霆表示理解和支持。

點評:
包括跨性別者在內的性多元人群,一向被主流社會污名。全國道德模范的高調“出柜”雖是個例,但從長遠來看,必將促動人們思考性與性別的多元選擇,撼動人們既有的價值觀。

劉霆被接受還因為他被視為患了“易性癖”這種“疾病”,而非對其性別實踐權利的尊重。“全國道德模范”得到的社會寬容不能代表我們社會對變性人的真實態度。可以作為對比的是:黃海波事件中的“變性人”性工作者,更多受到來自網絡的譏諷、羞辱等言語暴力。
7、粉紅經濟崛起
7月,同志交友軟件ZANK宣布完成總額達到2000萬元的A輪融資,其創始人凌絕頂稱,其估值為6000萬-7000萬人民幣。


10月,另一款同志交友軟件Blued創始人耿樂宣布公司完成了來自頂級投資機構、DCM的B輪3000萬美元融資,估值超過3億美元。而其在年初已獲得來自清流資本千萬元A輪融資。
zank已推出自己的女同交友軟件laven,blued也在籌劃推出自己的女同交友軟件pinkd,而諸如lespark ,樂do,the-L等專門針對女同群體的交友軟件也都順利獲得天使投資。

點評:
粉紅經濟的崛起,是同志平權運動、社群興起、同志自我認知度提高的重要成果,同性戀者不再被視為心理治療的對象,而被視為普通的消費者,其不可忽視的消費力量受到重視,粉紅經濟可能進一步推動同志的平等權益。
一些西方左翼在談到商業主義與同志運動關系時持批判態度,認為消費主義淡化了同志運動的政治意義。在中國,粉紅經濟的發展對于公權力的壓力而言有著突破性意義。
8、同性戀維權活躍
3·15前夕,同性戀者小振將百度和重慶心雨飄香心理咨詢中心告上了法院,控后者以電擊等手段對其進行扭轉性傾向的治療,不僅無效,反而有害;同時成為被告的,還有幫助其做“同性戀矯正治療”廣告推廣的百度公司。1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原告勝訴。

中國參與國際消歧公約審議,政府首度表態:中國法律保護所有人不因性傾向而受歧視。女同社區首次提交影子報告并參與審議會議做口頭陳述。
點評:
反性浪潮無法阻止性權前進的步伐。對同性戀者進行傷害其身心健康的扭轉治療,均是“恐同癥”的表現。性的弱勢群體敢于將侵權的心理咨詢系統告上法庭,本身顯示了同性戀人群的自信與維權勇氣。
我國政府在國際社會表態不歧視同性戀者,相比于以往的態度有所進步,但也讓人擔心:“內外有別”更多是為了體現國家形象,避免“政治不正確”。
同志社區提交影子報告,小振一審勝訴,說明同志的平權只能、也必將在同志自己的努力中實現。
9、環衛女工維權成功
8月21日,廣州大學城220位環衛工人罷工,其中80%是女工,有些是本地是失地農民。由于物業公司背棄協約,她們面臨失去干了八、九年的工作和工齡補償,不得不離開家園外出謀生的威脅。她們依法提出的維權訴求,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為了更好地依法爭取權益,環衛工人選出18名代表,其中16名為女性,三名首席談判代表均為女性。經過五輪談判,與物業公司達成協議。
點評:
環衛工維權事件,典型地代表了失地農民、非正規工作、臨時崗位、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所面臨的權益問題。這些群體中,女性通常占大多數。維權成功,展示了女性環衛工人的勇氣、擔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們依法維權,據理力爭;保護前來支持的大學生以及各方人士協同工作;打破地域偏見,本地與外地環衛工聯結一起維權;敢于承擔,頂住壓力堅持抗爭。環衛女工的行動打破了人們對基層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們不是等待救助的受害者,而是敢于維護自身權益的勇者和行動者。
10、“小紅帽(百元哥)”事件曝露同志真實處境
11月,深圳一對男同志“約炮”產生糾紛,并報警求助,疑似警察出警時錄制的視頻被傳出,其中一位男主角頭戴小紅帽的夸張造型,還有“一百塊都不給我,好壞的”爆笑對白,引發網友紛紛轉發。該男子被網友稱為“小紅帽”、“百元哥”,并成為網絡紅人。不久,因該視頻“被出柜”的另一位當事人阿易稱,自己因性取向曝光而承受極大精神壓力,單位看到視頻后也將他辭退。阿易將辭退他的原單位、深圳某設計公司以侵犯平等就業權為由告上法庭。這可能是國內涉嫌性傾向就業歧視第一案。

點評:
雖然,近年中國社會看上去對同性戀的態度有更多的寬容,但是網民對“小紅帽”的娛樂、嘲笑、譏諷,還是表現了對于不符合主流審美的性別形象的排斥。網民對“百元哥”的指責也可能包含對約炮事后索取錢財的不滿。“小紅帽”成為網絡紅人并為企業代言,背后是網絡娛樂文化的影響。
該事件被網絡曝光,侵害了當事人的隱私權;當事人阿易因此被單位解雇,反映了同性戀群體在職場中的現狀。
2014年 年度性與性別維權人物獎 頒獎詞
經歷了長達半年的努力,中國法院第一次在判詞中公開表示: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小振這次成功的維權行為,不僅維護了個人的健康權與人格權,也將對整個中國社會尤其是心理咨詢領域對同性戀的態度產生巨大影響。而這背后,我們也看到了LGBT組織和相關公益機構之間的通力合作,看到了性多元人群面對社會壓力勇敢維護自身權益的力度與勇氣。性多元人群權益的爭取從來都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小振的維權努力將激勵更多被迫沉默的性多元群體勇敢站出來,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益。

第七屆(2014)“年度十大性與性別事件評點”活動,評委會組成人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方剛,北京林業大學性與性別研究所
朱雪琴,中國白絲帶志愿者網絡
張玉霞,重慶工商大學
張梟,中國人民大學性與性別研究社
張靜,中-華女子學院性與性別研究中心
陳亞亞,上海社會科學院
阿強,同性戀親友會
郭曉飛,中國政法大學
柯倩婷,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論壇
彭濤,哈爾濱醫科大學性健康研究與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小王
舉報
我要投稿/合作內容
關于 性學家  的資訊
- 性學家:情趣用品增添情趣滿足各類需求2015/10/15
- 中國人民大學校園社團與性學家探討性學2015/01/04
- 性學專家:中國人性狀態屬全世界最壓抑2015/01/04
- 性學教授彭曉輝:大媽潑糞是文化性暴力2014/11/28
- 反色情網創始人之一夏女士接受媒體采訪2014/11/28
- 性學家:性不再被刻意關注才是社會進步2014/11/18
- 性學家演講被潑糞,違法的“正能量”?2014/11/12
- 性學家:提高性能力的N種方法2013/07/17
- 勞爾-卡斯特羅之女將以性學家身份訪美2012/05/18
- 性論壇走進校園 性學家被大學生"囧"倒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