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危機中,中國反成了全球化鼓手
中新網2月16日電 美國《僑報》日前發表社論說,今時今日,經濟全球化程度已高度發達,如果多國相互關閉貿易大門,其后果之糟糕只會比上世紀30年代更甚。當西方國家只顧忙于解決自己國內困難時,中國領導人的身影卻閃現在世界各個角落,宣示中國的立場,抵制保護主義思潮的蔓延。危機中,中國反成了全球化鼓手。
社論摘錄如下:
在民主黨、共和黨的爭吵中,美國參眾兩院日前終于為新總統奧巴馬的新刺激經濟計劃打折扣后放行。盡管“買美國貨”條款因飽受國際批評及奧巴馬反對而未明確寫入,但該方案在實施中可能存在的隱性貿易保護色彩仍讓不少國家憂心忡忡。
作為全球化經濟的倡行者,美國疲于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應對危機的手段正在從市場層面的去杠桿化演變成政治層面的“去全球化”,令人唏噓。意外的是,當此之際,反而是昔日被美歐頻繁指責“市場開放度不夠”的中國,卻不斷用言行堅定地捍衛著自由貿易理念。眼下中國領導人正在展開的“正月外交”,即是最好明證。
從溫家寶1月27日開始歐洲行,包括胡錦濤在內的幾位高層領導罕見地密集外交,20多天出訪20國,可見中國對經濟嚴峻形勢有極強緊迫感。而所到之處,中國無不會提到合作與交流。此前美國副總統拜登訪歐時也高調呼吁合作,可惜“口惠實不至”,并未端出實質措施。但中國此輪外交不斷與各國簽署采購大單,或達成種種協議、共識,以積極姿態表明自身不存在所謂保護主義,號召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更具諷刺意義的是,堅定地走市場化、全球化道路的中國,卻被指責為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禍根”。難怪中國領導人都借助春季外交之時,對此做出反應。其實,保護主義是加劇衰退而不是緩解衰退的催化劑,這是經濟學的理論,更是早被歷史證明的事實——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發端于美國的世界性保護主義政策不僅未幫助各國經濟復蘇,反而嚴重損害了各國經濟利益,甚至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根源之一。
曾經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或許對那場經濟大蕭條沒有體驗,但30年的開放歷程卻顯然讓其對全球化經濟的益處有著更深刻體會:正是充分利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貿易便利化機會,中國才大規模搶占世界市場,飛速提升了綜合國力。
不難看出,盡管訪問非洲、拉美等欠發達地區已成中國領導人例行的新年外交規程,但今年中國“正月外交”中不同領導人同一時期訪問拉美不同國家的異常現象,卻還透露出在傳統美歐市場之外另起爐灶的信號。
要知道,中國與非洲、拉美各國目前同受對美歐出口放緩的困擾,均需開拓新貿易伙伴資源。在西方撤資新興市場后,中國填補真空,既符合新興市場對資金的渴求,也能有效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和避開西方貿易壁壘。
而中國此次選擇拜訪的非洲、拉美國家幾乎都并非能源資源富足國,又使某些西方媒體對中國“誰資源多就跟誰親密”的抨擊不攻自破,其外交意義因此超出了單純尋求穩定原材料、能源和市場的經濟利益考量。
在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又一場角逐——4月的倫敦金融峰會展開之前,中國在與自身同樣有改變國際經濟秩序需求的非洲、拉美如此廣結民心,自然容易引來猜測乃至非議,比如已有擔憂者視之為“增加談判分量”的動作。
要知道,即便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重復昔日的錯誤,避免明顯貿易戰,但不排除會冒出更隱蔽的貿易保護主義。畢竟,在非關稅壁壘全面取代關稅壁壘后,質量安全、環保、人權狀況、匯率操縱、貿易傾銷等標準都可能變成打擊新手段,防不勝防。而與有共同利益的新興經濟體打交道,中國無疑會更放心。
今時今日,經濟全球化程度已經高度發達,如果多國相互關閉貿易大門,其后果之糟糕只會比上世紀30年代更甚。如此一來,眼下相對一枝獨秀的中國,其仍保持增長的經濟最終也會被拖垮。當西方國家只顧忙于解決自己國內困難時,中國領導人的身影卻閃現在世界各個角落,宣示中國的立場,抵制保護主義思潮的蔓延。危機中,中國反成了全球化鼓手。
關于 金融危機 鼓手 中國  的資訊
- 中國第一家性用品店破冰史2021/09/17
- S-HANDE 丨中國古代房中秘術①2021/09/03
- 超過20%的碩士使用情趣用品,《2021中國單身碩士博士婚戀意向調查》2021/08/19
- 社會迷思,“實體娃娃體驗館”在中國成為一種流行的商業冒險2021/07/29
- 揭秘:帶你了解中國特殊性取向LGBTQ+群體2021/07/09
- 小套套,大生意,中國會有杜蕾斯嗎?2021/07/08
- 李宏說:性的社會結構與中國的性現狀2021/05/17
- 外媒關注中國情趣用品市場:數據顯示9年翻57倍2020/12/30
- 澳洲男子從中國買娃娃在海關被查,涉嫌性犯罪2020/10/10
- 1993年,我開了中國第一家「性用品」店,被罵慘了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