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打造東方維密,年出口百萬件情趣內衣,身家過億
他叫雷叢瑞,1991年出生,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人,大學讀法律,現在靠賣情趣內衣成名...

2009年,他18歲,賺了100萬;
2011年,他20歲,開辦工廠,賺了300萬;
2021年,10年過去,他早已年入5000萬;1億、2億,
這些數字也漸漸成為他的盤中餐。
緊隨他身后的灌云人發了財,他們生活的那塊土地——灌云縣,也因此脫貧,更成為國內外“情趣內衣”行業的風向標。
“不正經行業里的正經人”,雷叢瑞這樣定位自己。

他把大眾眼里“不正經的行業”,做成了一個縣的標桿產業。
13年情趣人生,他被冠以太多稱謂:中國最懂欲望的男人、中國維密王子、中國情趣內衣大王、年收入千萬的90后……
標簽和財富都不是憑空而來,這條路,是一個90后自我價值釋放的奮斗之路。

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期待
因為父親早逝,在許多鄰居眼里,雷叢瑞是個不幸的孩子。
但萬幸的是,母愛一直包圍著他。
母親常紅麗是個爭強好勝的女人,沒有男人做依靠,她就靠自己。
她在東王集鎮開了一家服裝店,店里的進貨出貨、日常經營,全靠她一人打理。
因為款式新穎,能說會道,她的服裝店一直是街上經營最好的一家。

放學后的雷叢瑞,成了服裝店的小店員。
耳濡目染之下,在母親和顧客討價還價時,他會拿著計算器撥弄利潤;顧客猶豫不決時,他還能恰到好處地說幾句贊美的話。
雷叢瑞的經商天賦,就這樣悄然滋生。
看著雷叢瑞的機靈勁兒,不停躥升的個頭兒,母親很欣慰。
但她也有件憂心事,那就是雷叢瑞的學習。
因為兒子成績不好,她已經多次被老師請去學校喝茶。
別人去學校是讀書寫字,雷叢瑞去學校是找門路掙錢。
學校成了他經商練手的地方。
他買了個電水壺,專在學校給同學煮泡面,一次收一塊錢;快考試了,別的同學忙著復習,他忙著兜售中性筆;替別人抄作業能掙錢,給別人跑腿還能掙錢……
甚至外出旅游,別的孩子興奮地四處轉悠看風景,他卻找機會給游人講笑話。
能講到對方笑了,就收一塊錢作為報酬。
別人都著急往書里鉆,想考個好成績;他恨不能鉆到錢眼里,多掙兩塊錢。
多虧生性聰明,他猛然間醒悟:經商歸經商,但不能耽誤考大學。
這個從小就被生意經填滿大腦的孩子,在大一的新生自我介紹中一鳴驚人。
他說:“我的理想是賺錢,我的目標是在25歲之前賺夠100萬。”
同學們聽之一震,不禁上下打量這個大言不慚的“瘦猴子”。

白白凈凈,高高瘦瘦,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上去沒什么特別之處。
興許是個富二代吧?要不就是個吹牛不上稅的二愣子。
他們不知道,這時候的雷叢瑞,已經幫母親打理了三年時間的店鋪,且生意做得頭頭是道。
他們更不會想到,說完這句話不久,雷叢瑞就實現了“賺100萬”的夢想。
別人看,好似天方夜譚,天降餡餅;只有雷叢瑞明白,因為一直腳踏實地,所以自然水到渠成。
就像他說的:“每天看著數據的時候,你就知道這一年會做成什么樣!
從小就在各種“生意”里摸爬滾打,他自信,扎根在肥沃泥土的夢想,有朝一日必定開枝散葉。
只要記得播種和耕耘,每一個夢想都值得被期待。

每一次危機,都是機遇伸出的橄欖枝
2006年,灌云縣還是江蘇省11個重點脫貧攻堅縣之一。
當時,雷叢瑞剛上高中,鎮上開始拆遷,母親不得不關閉服裝店。
家里的經濟來源突然斷了,母子倆只有琢磨新的賺錢之道。
恰逢某知名網絡平臺成立兩年多,為吸引商家入駐,打出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開店政策。
愛好網上沖浪的雷叢瑞,看中這個機會,跟母親商量開了一家網店。

日用品,保健品,化妝品……初期貨品繁雜,甚至有時候,顧客需要什么,雷叢瑞就現找現賣。
眼看著生意漸漸紅火,比母親開服裝店賺得多,卻迎來2008年大整頓,每個店只允許售賣一種品類。
雷叢瑞毫不猶豫選了情趣內衣,雖然羞于啟口,但這是當時店里最盈利的產品。
重慶、廣東等地的情趣內衣,通過雷叢瑞的店,銷往全國各地。
2009年,雷叢瑞已經開了幾家店,情趣內衣一天能賣出上百件,賺1000多元。
這一年,大一新生雷叢瑞提前幾年實現了自己的“百萬財富夢”。
眼看貨源緊張,影響到正常銷售,母子倆動了自己開廠的念頭。
但情趣內衣是個敏感詞,正經人都認為這不是正經東西,招縫紉女工肯定不好招。
于是,雷叢瑞使了個小計策。

一張張招工啟事,出現在種地的男人、放學的孩子回家的路上。
在飯桌上,在街巷里,許多人紛紛談論服裝廠招女工的事。
經濟上并不寬裕的農家婦女,誰還不會踩個縫紉機呢?
離家近,方便照顧家庭,還能掙錢,這對她們有足夠的吸引力。
7名女工很快上崗,母子倆投資40多萬元的情趣內衣手工作坊順利開工。
當看到那些充滿挑逗的樣品圖,當拿起少得可憐的布料,女工們耳紅心跳,這能叫服裝?
但看在時間自由,能掙錢的面子上,她們留下來了。
她們應該是縫制速度最快的女工,有時候,幾秒鐘就能搞定一件情趣內衣。
粗糙的雙手,落后的審美觀,并不影響她們縫制出最時髦的情趣內衣。
漸漸地,她們不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情趣內衣,那只是她們賺錢的工具而已。
雷叢瑞負責設計打版,樣品廣告,銷售開發……一個人忙成了一只陀螺。
母親的眼光更厲害,借助多年的服裝經驗和女性的直覺,她點頭的情趣內衣全都成為爆款。
訂單接踵而來,財富像雪球一樣,朝他們滾滾而來。
就此止步還是乘勝追擊,大三學生雷叢瑞選擇后者。
2011年,他果斷休學,成立制衣有限公司。

這一年,因為母親的一個創意爆款,他們賺到300萬元。
爆款整整火了3年,賣出1000多萬件,與其他跟風產品加在一起,甚至超過5000多萬件。
雷叢瑞僅用3年時間,就把情趣內衣從四面八方的“散兵游勇”做成自己的“正規軍”。
人生路上,誰都不可能步步為營,有時候一腳下去,就毫無征兆地踩中泥漿。
但卻提醒我們更專注腳下的路,更順利地避過一個個的坑。
危機和機遇,一字之差,結果迥異,全都取決于能不能發現危機中透出的一絲光亮。
那絲光亮,就是機遇伸出的橄欖枝。

成功不僅是自己賺錢,更是大家一起賺錢
灌云縣是個有100多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農民祖祖輩輩土里刨食,但許多人的生活依然在貧困線上徘徊。
隨著打工潮興起,過早輟學的青少年,剛剛成家的青壯年,身負養家重任的中年人,大多跑去城市打工。
有一天,這塊靜默的土地突然煥發出新的生機。

女人們不僅會持家,還有機會掙錢。
她們坐在縫紉機前,手腳越勤快,掙得越多。
目光長遠的女人,選塊地方,買幾臺縫紉機,招幾個女工,制作情趣內衣的手工作坊就開張了。
一個影響兩個,兩個影響四個……小作坊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有資金實力的,直接投資規模更大,生產能力更強的情趣內衣加工廠。
外地商人聞風而來,扎根在灌云,親眼見證情趣內衣行業的裂變。
2017年,灌云縣生產和銷售情趣內衣的網點達到600多家,有2000平米制衣間的的大生產廠足有30多家,這還不包括幾臺機器幾個人的小作坊。
情趣內衣成為灌云縣的標桿型產業,年銷售額近30億。
出外打工的人群陸續返回,開始在自家門口尋找人生的金餑餑。
從雷叢瑞決定銷售情趣內衣那一刻起,從情趣內衣手工作坊靜悄悄開工起,從他年賺100萬、300萬,到年賺5000萬、1億,這種紅紅火火的經濟發展勢頭,似乎已經注定。
舅舅、小姨、小姑,表兄妹、同學、鄰居……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十幾家情趣內衣廠陸續開張。
每年超過2億的營業額,昭示著他們的盈利情況。
更有人先后開了十幾家情趣內衣店,每天下單次數超過4000次,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
現在,每50個灌云人中,平均就有一個“情趣內衣從業者”。
談及情趣內衣,他們不再認為它“不正經”,不正經的只是人的想法。

在灌云縣,每個縫紉女工每月的計件工資在1000~10000元之間。
不僅滿足日常生活,買房、購車都可以納入計劃。
雷叢瑞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離開廠子的人出去單干,還能干到跟他相似的規模。
他的身邊,身家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大有人在。
他們不是競爭對手,是并駕齊驅,共同賺錢的鄉鄰、親戚。
2016年,網上成交的情趣內衣,60%來自灌云。2017年,灌云情趣內衣銷售突破1.5億元。
從2017年開始,當地政府開始舉行情趣內衣展,這也是拓寬銷路,吸引投資的一大舉措。
在情趣內衣展上,雷叢瑞放出豪言:“我要做中國版的維密”。
這句話成為他奮斗的動力。
如今,在許多灌云縣的父老鄉親看來,模特穿著情趣內衣在公眾場合走秀,已不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她們身上的每一件情趣內衣,都有可能帶給他們數不盡的財富。

有網友開玩笑:
“明明只差一個字,連云港的貧困縣,只剩下我灌南了嗎?”
一個點子撬動一個行業,一步行動輸送累累財富,一件內衣助力一個貧困縣的逆襲。
而這些,都是因為雷叢瑞勇敢吃下了第一口螃蟹。
幸運的是,他不僅自己成功了,更帶動百萬灌云人走上致富路。
有記者采訪雷叢瑞:“根據目前的發展情況,有沒有離開灌云縣的想法?”
雷叢瑞回答,就自己賺的這些錢,也許只是北上廣深的一套房。
而在灌云,卻是自己和更多灌云人賴以生存的底氣。
有句話說:
“成功,需要堅強,更需要這樣一種愛:博大,豁達,默許和支持。”
雷叢瑞一直用行動解釋著這句話。
命運關上的門,并不是一條死路
雷叢瑞的情趣之路走得并不輕松,雖然有母親做軍師,雖然很幸運地踩準時代發展脈搏。
但,總有出其不意的事情發生。
2011年之前,廣州的情趣內衣產銷在全國占據壓倒性優勢。

雷叢瑞一邊模仿創新,一邊利用低價戰略上位。
低廉的人工成本和低價銷售,成為雷叢瑞乃至整個灌云縣情趣內衣的殺手锏。
在“雙低”策略攻擊下,廣州的“情趣一哥”地位不保,灌云縣的情趣內衣后來居上。
一個是名不見經傳的貧困小城,一個是時尚大都市,本是雞蛋碰石頭的戲碼,但結局卻出人意料。
估計廣州做夢也不會想到,能在一個無名小子的面前栽了跟頭。
只不過,反噬來得太快,灌云縣的幾百家生產和銷售企業,也不可避免地打起價格戰。
雷叢瑞的廠子自然不能幸免,許多小廠家經受不住重創,破產關門。
灌云縣的情趣內衣產業一時遍地狼藉,廣州的中高端情趣內衣市場趁機回溫。
險中求勝的雷叢瑞由此意識到,情趣內衣制勝市場的法寶,還必須在品質和設計上尋求突破。
他積極爭取到倫敦品牌“大內密探”的訂單,工廠忙忙碌碌半個月,總算在產品檔次上跨出一大步,挽回口碑。
有時候,成功只是一針麻醉劑,短暫的喜悅里,危機已經在窺伺,但大多數人根本感知不到。

2014年,情趣內衣的消費中心——東莞,遭遇銷售重創。
雷叢瑞每月要丟掉二、三十萬件的銷量,平常賠本賺吆喝的低價位銷售也真變成賠本買賣。
僅這一項,直接損失就達到三、四百萬元。
容不得雷叢瑞喘息,工廠運營瞬間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銷售受阻,入不敷出,甚至到了撐不下去的地步。
無奈的他把視野投向國外。
冥冥之中,一條更寬敞的路呈現在雷叢瑞和灌云縣的面前。
關閉一扇門,往往意味著打開另一扇窗。
東邊日出西邊雨,國外市場開窗就看見風景。
美國,日韓,歐洲,中東,朝鮮,非洲……80%以上的產品出口國外。
雷叢瑞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我們的情趣內衣。”
2016年,短視頻興起,網絡直播成為銷售新渠道,情趣內衣褪去羞答答的面孔,在網絡上大行其道。
雷叢瑞利用網絡直播帶貨等形式,將國內外市場打造得熱氣騰騰。
有時候,看到主播熱推自己工廠的情趣內衣,雷叢瑞還會像個孩子一樣,興奮地刷禮物、點贊。
國外市場前景向好,國內市場漸漸回暖。
雷叢瑞的情趣內衣事業,在磕磕絆絆中扎穩根基。
年入5000萬,他做到了;年入1億,他做到了。
下一個目標,就是年入2億,3億……
當然,猶如當初“賺100萬的目標”一樣,他肯定胸有成竹。
人生本就不是一條直線,彎彎曲曲高低起伏才是常態。
遇到溝溝坎坎不可怕,只有跨越溝坎,才能實現人生能量的積累。
可怕的是,你只看到溝深坎高,不敢邁腿去跨。
不同的努力方向,到達不同的遠方
有媒體將灌云縣生產的情趣內衣定義為“羞羞的特產”。
這種特產物美價廉,大多屬于一次性使用產品,回購率驚人,銷售利潤自然無限循環。
當初,誰都沒想到,灌云縣的脫貧攻堅戰中,一件“上不得臺面”的情趣內衣竟然做了主攻。
70、80、90后正在被歲月卷走青春,00后生機蓬勃,漸漸成為這個時代的主力。
雷叢瑞敏銳地意識到,要想做大做強,就得把“00后”收入囊中。
他已經開始研究00后的相關需求,意在“把握住00后的心”。
一年300多件新款面世,滿足各個年齡段的需求,讓“午夜魅力”煥發出持久的青春和激情,雷叢瑞肩上的責任不輕。
在雷叢瑞的生產廠房里,小鎮女人們不停歇地踩著縫紉機,那一件件時尚情趣的內衣,成為她們之間互相調笑的工具。
她們靠加工情趣內衣生活,但她們的生活中,也許永遠不會穿那些衣服。
電腦房里,網購客服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姑娘,她們熱情的推銷、解答,始終免不了被一些極端問題和畫面刺激到哭笑不得。
即使時代再發展,觀念再解放,骨子里的傳統不可能一時半會兒就改變。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活著,有的人努力僅僅是為了活著,有的人努力是為了享受生活,而有的人努力,除了為自己,還為社會,為時代。
不同的努力方向,到達不同的遠方。

小鎮青年雷叢瑞,今年剛30歲,但他依托網絡興起所做的努力,卻帶動了一個縣城的經濟發展。
曾經,灌云縣是連云港市最頭疼的貧困大縣,現在的個體工商戶注冊占比70%以上,注冊資本1000萬以上的就有20多家,成為連云港市首位。
10多個工廠,30幾家代加工點,年產值超2億,這是雷叢瑞的家底。
這些家底,是他馳騁情趣內衣行業的資本。
目前,灌云縣投資29億元,以“情趣內衣”為主題的“衣趣小鎮”產業園正在分期建設中。
雷叢瑞和更多的灌云人,手持“情趣內衣”這把好牌,正信心十足地走在一直期待的致富路上。
這個自詡“比老婆穿情趣內衣還多”的男人,設計過幾千件情趣內衣款式,試穿過上萬件情趣內衣樣品。
他游走在女人最隱秘的世界,因為比女人更懂女人,所以女人們心甘情愿地花錢買單。
誰說農民都土里土氣的,他們要起來,城里人都追著跑。
灌云縣就這樣火了,追著它跑的時尚女人們不計其數。
這里邊,90后小伙雷叢瑞功不可沒。
>> 點擊查看性商名人堂更多信息
責任編輯:廖鵬
舉報
我要投稿/合作內容
關于 創業故事 性商名人堂  的資訊
- 性,美與自由,情趣用品界的奢侈品——LELO2021/12/31
- 瑞士的地下室情趣用品商店2021/12/24
- 28歲女華裔創辦性玩具公司,曾就職全球500強年薪百萬2021/12/16
- 舞蹈系女大學生給一座城市帶來了情趣2021/11/30
- 女友做模特,創業賣情趣用品6年終成正果2021/11/23
- 清華畢業,偏創業賣女性情趣用品?[創業故事]2021/11/11
- Crave設計總監張媞:聆聽用戶的聲音2021/09/24
- 獲千萬天使融資,“粉打”以蘑菇作為女孩成人禮2021/09/23
- 安太醫創始人梁志:國人需要的是性知識,而不是性用品2021/07/02
- 專訪春水堂藺德剛:我是如何將上萬的硅膠娃娃賣到幾千塊的?2021/06/25